昌吉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左晓雨)北纬44°的天山北麓,是酿酒葡萄的黄金产区。
位于这条黄金线上的昌吉州是新疆最早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拥有最适宜酿酒葡萄生长的自然条件,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一条贯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阜康市的葡萄长廊,成为新疆的“紫色”名片。在昌吉州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由葡萄树—葡萄—葡萄酒等构成的酿酒葡萄产业不仅极大地改善着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推动着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禀赋得天独厚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玛纳斯县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一阵阵葡萄果香扑鼻而来,一串串饱满诱人的葡萄一字排开,在阳光的照耀下,绿的像宝石、紫的像玛瑙,外表晶莹剔透,水润饱满,不禁让人垂涎欲滴。
“葡萄虽小,里面可藏着大学问呢!” 新疆中信国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树德指着藤蔓上垂下的一串串葡萄对记者说:“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我们现在推广的这种‘厂’字形生产模式,能够更好地落实标准化技术措施,保证葡萄品质的一致性,大幅提升葡萄酒酿造质量。”
葡萄好,酒才好。作为新疆优质酿酒葡萄主产区之一,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地缘优势突出、土地资源丰富,具备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基础,而昌吉州作为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的核心区,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区”。今年,全州新增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3万亩。
有着“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美誉的玛纳斯葡萄酒小产区,拥有独特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首个获得中国酒业协会认证的小产区,生产的葡萄酒在业内获得广泛认可。
“好葡萄酒确实是‘种’出来的。我们通过推广新型栽培、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全程机械化田间管理等生产技术,不断提升酿酒葡萄品质,以进一步提高玛纳斯葡萄酒的质量。” 玛纳斯县葡萄酒高质量发展专班基地建设组组长张晓刚说。
强化政策引领
2018年,昌吉州按照《关于加快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新疆昌吉州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要求,加快推进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同年6月,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联盟成立。经过3年多的发展,天山北麓葡萄酒生产已初具规模。
昌吉州还高标准编制葡萄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昌吉州葡萄酒产业工作专班,在基地建设、品牌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葡萄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目前,天山北麓产区拥有1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科研技术平台,中葡酒业、中粮长城、张裕等国内大型企业均在产区设立了加工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培育有中信国安、唐庭霞露、印象戈壁、大唐西域、华兴庄园等40余个葡萄酒品牌,年产葡萄酒7.5万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昌吉州将按照以“小产区撬动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等重大机遇,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出发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集群化发展为方向,充分发挥天山北麓产区的自然风土、产业集聚和科研人才优势,推动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惠民水平,把天山北麓产区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葡萄酒黄金产业带”和“葡萄酒庄黄金旅游带”。
产业健康发展
在昌吉,每一个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赤霞珠、马瑟兰、美乐等品种因其各自的口感不同,酿出的葡萄酒也风味各异。
2019年底,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含兵团),占全疆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33%,产区年产葡萄酒7.5万吨,占全疆的35%。其中,昌吉州域内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17万亩,葡萄酒庄、酒企25家(含兵团)。目前,昌吉州已建成了一批有规模、有效益、高标准的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培育形成尼雅、西域、唐庭霞露、印象戈壁、大唐西域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酒庄、酒企先后在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等国内外葡萄酒赛事中获得200余项大奖。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找准定位、优化布局,立足天山北麓产区现有产业基础、生态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构建“一带双轮、三区多点”葡萄酒产业大发展格局。
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昌吉州经济发展开创了更为广阔的未来。昌吉州将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葡萄酒“黄金产区”,力争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培育品位高、优势强、影响力大和前景广阔的葡萄酒品牌,推动葡萄酒产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